本文以内蒙古草原廷·巴特尔家庭生态牧场肉牛养殖模式为例,分析了传统肉牛养殖制度下, 动物福利原则的体现方式。同时对该养殖模式的养殖经验及效益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传统的草原牧区依托草场资源,实施放牧饲养管理制度。由于游牧文化逐渐转为定居模式,饲养的牲畜头数逐年增加,超载过牧严重。为了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启动“草原奖补机制”,“以草定畜”控制牲畜饲养头数,达到保护草原生态的目的。草原牧民饲养牲畜数量减少, 收入降低,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备受各级政府的重视。

压缩饲养数量与增加牧民收入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们好像天然就是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但是在深入基层调研的过程中发现, 这样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完全可以正向发展,并且可以产生出较好经济效益;牲畜可以得到较为高级的福利待遇,人也相对轻松、自在,人与动物及生态环境完全可以实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廷·巴特尔是内蒙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茹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28年来,他怀着对草原人民的深厚感情,多次主动放弃返城的机会,带领当地牧民向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向落后的观念挑战,为改变牧区的落后面貌奉献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被誉为牧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扎根牧区、苦干实干的楷模,廷·巴特尔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廷·巴特尔家庭牧场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冬天较长,气候在 -- 20℃以下。生态环境属于沙地丘陵,总面积 5920 亩。1997 年划分草场时均为沙地,当时饲养肉牛 150 头,还有羊。
经过 20 多年的改造,目前沙地植被恢复良好,生物质产量逐年增加。根据草畜平衡测定,他家草场由原先的 100 亩养一头牛,现在核定为 50 亩养一头牛。但是他却从最初的 150 头压缩到现在的 60 头基础母牛,一只羊不养。牛常年在草场上自由采食,不补饲精饲料;自然生育,定期出栏断奶犊牛。年收入保持在 40 万元。
“这已经足够他生活所需了,不需要再扩大生产了”,如果现在的规模年收入超出 40 万元,他还要减少肉牛存栏数。要给野生动物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目前的牧场上野生动物有十几种,包括陆生动物和飞禽。
廷·巴特尔在牧场管理方面的经验首先是蹄腿论。因为他的牧场最初是沙地,植被较差,所以当地大多数牧民都是饲养绵羊,通过扩大饲养数量来获得较好收益。导致生态逐年退化,需要投入较大量资金购买饲草,养殖效益逐年下降,并且投入仍在增加。
廷·巴特尔以羊的蹄子和牛的腿做了一个形象的对照。一只羊 4 只蹄子,一头牛相当于 5 只羊,那么养一头牛的草场如果养羊,就相当于有 20 只蹄子在草场上来回踩踏。对草场的破坏可想而知,所以廷巴特弃羊养牛。这是他养牛的由来,主要是出于对草场的保护,也应该是较早的产业结构调整。
廷·巴特尔提出“打草不拉草,任牛自由采食”。廷·巴特尔通过持之以恒的封围和牧草种植,从最初没有打草场,到目前拥有近 1000 亩的打草场。但是他秋季只打草,把草拢成草趟子后,就地放置, 不往库房中拉。冬天下雪后让牛在草场上自由采食。一方面减少劳动量,同时给牛一个选择的机会, 自由采食,满足营养需求。

廷·巴特尔坚持品种本土化改良,经过 20 年一直用西门塔尔牛改良蒙古牛,现在饲养的牛全部为杂交 3 代以上的西门塔尔牛,适应性非常强,尤其在抗寒方面,表现突出。
廷·巴特尔牧场牛数量少,牛舍也较少。除了新生犊牛冬季要在暖圈中逗留几天外,其他时间均在草场上生活。没出现过冻死牛的现象。一方面得益于牛的本土化选育,适应性较好,品质也较好。

另一方面是营养充足,全年保持较好膘情。由养殖数量较少,草场生物含量可以满足需求,牛的膘情一年四季均保持上等,冬季也不掉膘,所以能抵抗严寒。
多年来,廷·巴特尔一方面对草场加强保护,促进草场自身的复壮;同时采用不同牧草品种进行人工种草,目前草场牧草种类繁多,呈现草、花、树、灌并存的多样性草地。这为肉牛采食提供了充足而丰富的营养素。所以廷·巴特尔牧场基础母牛基本不喂饲料,能够满足生长、发育和正常生产的营养需要。
(一)享受不受饥渴的自由,保证提供动物保持良好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水
廷·巴特尔家庭生态牧场 5920 亩(975 英亩)草场分为:夏秋草场 1620 亩(267 英亩),秋季草场 700 亩(115 英亩),冬季草场 1400 亩(231 英亩),打草场 1000 亩(165 英亩),备用草场800 亩(132 英亩),犊牛放牧场 300 亩(49 英亩),住宅生活区 100 亩(16 英亩)。
优良的草场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严格执行冬夏场轮牧制度,并备有防灾用的备用草场。另外建设储草棚一处,采用全封闭遮光式结构,可储备 20 吨青干草,并可保存 4 ~ 5 年,保证在大雪灾年时牛只也能有足够的草料。另外他家草场内有一条小河,在暖季可以提供充足的饮水。冬季归牧,在牧点集中饮水,完全满足不受饥渴的自由。
(二)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让动物能够得到舒适的睡眠和休息
廷·巴特尔家庭生态牧场处于丘陵地貌,同时有乔木林和灌木丛,具备遮风、背阴的作用。肉牛夏秋季都在草地上生活,几乎不归牧。冬季寒冷时期才在晚上归牧进圈。犊牛初生阶段进舍保育,适当补饲犊牛精补料。其他情况下都是随母放牧。一次较早的适应自然环境,促进其健康发育。

(三)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保证动物不受额外的疼痛,预防疾病并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的治疗
在廷·巴特尔家庭生态牧场的肉牛都是自群繁育。除种公牛外,没有外来牛 , 所以牛群对牧场情况比较熟悉,打斗情况少,个体间也是和谐相处,因此疾病和伤害现象较少发生。
良好的福利状况, 使得牛只的免疫水平提高,疾病发生率大大降低,从而使得牛只免受额外的痛苦和疾病。肉牛除定期进行驱虫、防疫外,几乎没有疾病。在他的牧场,由于饲养条件较好,母牛利用年限长,几乎都是自然分娩,很少出现难产现象。
(四)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无忧虑的自由,保证避免动物遭受精神痛苦的各种条件和处置
牛群经过多年的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规律,不需要人工驱赶。饮水的时候,自己走到饮水点。矿物质缺乏时,自己舔食盐砖。这完全是牛自己的规律和节奏。牛只的生活环境几乎无人为不利因素的干扰,环境适宜,满足生活无恐惧的福利要求。
生存环境相对较为稳定,养殖牛只群体较稳定,几乎无争抢、打斗现象发生,环境安逸、无噪声等污染,牛只精神放松、状态良好 , 减少应激,没有造成恐惧和悲伤的因素。

(五)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伙伴在一起
廷·巴特尔家庭生态牧场肉牛以群体方式生存,常年集体自由放牧,形成稳定的结构。暖季基本不进行人为干预,冷季定时饮水。群内放优质种公牛,自然交配。
牛只在自然环境生长,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适宜的栖息处所,与同伴群居,可自由表达天性。由于人为干预较少,营养充足,母牛生理发育周期较为稳定,在廷·巴特尔牧场出现个别牛四年产 5 个犊牛的现象。
廷·巴特尔的家庭牧场是一种和谐、友好、温馨的牧场。如果用动物福利的标准衡量,牛自由采食, 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保持健康的体魄,自由的行为,并且创造出极大生产效率。
经济效益(动物免疫能力提高 , 用药少 , 经济效益高)
廷·巴特尔家庭生态牧场 5920 亩草场,年饲养基础母牛 60 头,产犊 60 头,年出售犊牛及淘汰母牛 60 头,养殖成本主要是秋季打草的燃油费(打草机械自有),约为 2000 元。牛只的福利状况良好,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患病率大大降低,从而节约了疾病预防方面的成本。因此,相对其他牧场成本投入少,年纯收入 40 万元。
如果以单位草场的产出来考量,5920 亩牧场草场年产出 40 万元,每亩草场收益为 67.6 元。如果按单位母牛产出计算,每头母牛年收入在 6667 元。如果按人均收入计算,目前只有夫妻两人从事养殖,人均 20 万元。应该属于较富裕人群了。
廷·巴特尔通过 20 年的牧场产业结构调整,草场改良,以现实而生动的实例,展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融”的发展模式。他提出的“蹄腿理论”,引导牧民开展肉牛生态养殖。草牧场细分、有计划的分区轮牧、打草不拉草的自由采食、坚持肉牛本土化改良等技术措施,对促进当地草原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蒙古草原辽阔而富饶,是天然的有机肉食仓库。传统的畜牧业技术和牧民淳朴的意识,是守护这片草原的基石。传统的养殖方式结合现代的科学理念,相互融合,形成科学的技术模式。
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尊重动物天性,创造和谐共存的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模式,既可使动物在福利条件下生活,又可为人类提供安全充足的食品;既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可保护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发展。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呼和浩特 010031
注:文章整理修改于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大会论文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于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大会编委会所有。
-EN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
南大街12号质标所南405
官方微信:17813229387
电话:010-82106319/18/17
E-mail:info@iccaw.org.cn
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官网:
http://www.iccaw.org.cn